生态护林员杨忠发:“绿茶”铺就致富路 “土酒”浇开幸福花
发布日期:2025-04-03 23:37:30 来源:神农架林区融媒体中心 访问量:12

神农架林区融媒体中心(记者房泽洋 通讯员杜华 王品)踏入木鱼镇老君山村,田园美景映入眼帘。路侧、山腰,云雾间茶园与苗木基地错落分布。茶园似翠绿宝石镶嵌山间,古朴村落炊烟轻扬,茶农们在茶陇间辛勤采撷新绿,构成一幅“天人合一”的清新梯田图 。

卢院静卧山间,房屋依地势错落而建。在这个仅23户人家、人均年龄72岁的村小组,42岁的杨忠发显得格外年轻,充满活力。

茶山上的 “人生真谛”

天未大亮,老君山村还笼罩在云雾中,杨忠发已开启一天劳作。这位42岁茶农身着迷彩工装,身影在茶园中忙碌,似茶树般扎根岁月

对杨忠发来说,茶是生活的全部。小时候,他就跟着父亲学种茶、采茶、制茶,茶一直支撑着家庭经济。9岁起,假期采茶的经历让他难忘,山路崎岖、露水湿衣,可他从未放弃。

1999年初中毕业后,杨忠发向往城市,前往浙江温州务工,渴望摆脱山村的艰苦,过上城市里规律的生活。但城市的喧嚣并未让他安心,对父母的思念常萦绕心头。“城里虽好,可心里不踏实,家里需要我。”2014年,他毅然回到老君山。

受父亲影响,杨忠发全身心投入茶山。采摘时,他手法娴熟:“芽头饱满、挺直如针,长1.8至2.2厘米时采摘最好,轻捏基部迅速上提,能保证茶叶完整。”

“老君山的茶是神农架最早上市的‘明前茶’,但地形限制了种植面积和产量。只有保证茶叶品质,才能卖上好价钱。”他明白“做茶如做人”,以实际行动践行父亲的教导。

“茶苦如人生,先涩后香,关键要慢慢品味。”回乡12年,茶叶不仅是他创业的根基,更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感悟。

酒香里的 “绿色秘诀”

“老杨家院子,茶香酒香不断。”村民刘婶笑着说。沿着茶垄向北,是杨忠发的酿酒作坊。他在酒坊中忙碌,一会儿摊开粮食闷粮,一会儿调配酒糟发酵,陶缸热气腾腾。杨忠发坚持用3斤本地玉米酿1斤土酒,每年消耗村里12吨高粱。他的“杨氏”土法酿酒,结合当地优质水源与气候,让土酒别具风味。

土酒口感好,产量却不高。传统木甑和柴火煮酒,一次只能蒸50斤粮食,耗时又耗木材。杨忠发上网查资料、实地考察,购置了能蒸300斤粮食的现代设备,实现“以电代薪”,产量提升、成本降低。“现在年产8000斤酒,不愁卖,很多顾客因纯粮口感成了回头客。”杨忠发自豪地说。

杨忠发酿酒有何窍门?“我用土法秘制大曲,不添加化学成分。从粮食种植起,就和农户签合同,禁用化肥农药。酿酒每个环节都遵循‘绿色’理念,用心酿出高品质土酒。” 他透露,“以后打算把酒藏在2至3米深酒窖,经1至3年自然老熟,让酒更醇香,还准备加些中药材酿养生酒。”

护林中的 “多元收入”

凌晨5点,天色微明,杨忠发已驾驶垃圾车清运垃圾。他知道,要赶在天亮前完成收储,守护山村清洁。

阳光洒下,他又跟着老君山管护中心巡护监测,熟练绕过古树,检查红外相机里有无珍稀动物踪迹。傍晚6点巡护结束,他顾不上休息,挨家挨户提醒,“清明快到了,家里老人多,祭祖用清明吊,别烧纸。”忙到夜里10点才结束。

面对“为何这么拼”的疑问,杨忠发笑着说,“清洁家园为环境,守山护林是责任,当小组长是村民信任,酿酒是邻里支持。这些我都热爱。”汗水浸湿衣衫,他却在忙碌中找到了价值,尽显农民的朴实与坚毅。

“神农架国家公园聘我为生态护林员,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。家里田地流转种楠木,有收入;儿子考上大学,获育才奖;酿酒原料和蜜蜂都有保险。加上其他收入,一年毛收入能有20多万。”杨忠发言语中满是珍惜。“回乡能照顾母亲,和妻子打理菜园,很满足。”寒暑假傍晚,茶园里回荡着三代人的笑声,曾经漂泊的日子化作如今的温暖。

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”老君山村因杨忠发这样的年轻人回归,借绿色发展焕发生机。他用12年在绿水青山间书写乡村振兴篇章,在岁月里,绿茶与土酒正孕育着美好未来,每片坚守的土地,都将迎来灿烂春天。

审核:房泽洋 喻玲 编辑:蒋宁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主办单位:神农架林区党委宣传部承办单位:神农架林区融媒体中心
鄂ICP备2021011370号-3